連休最終日

四連休一下子就過去了,畢竟四天都要乖乖待在家有點困難,我只有做到玩1休1而已…看到墾丁大街那種殺盤子的地方竟然擠爆,島民們到底在想什麼呢?
日本也是在講怎麼大家還是不怕死出來玩,感覺人少就想出來走走。大飯店、餐廳祭出折扣也有成功吸引到人潮。這就跟製造業一樣,不生産製造怎麼促進經濟活動,但是促進經濟活動就是破壞地球(吃素也沒用啦)。
還有看到有些人把口罩拉到下巴抽菸,覺得幹嘛跟風排什麼口罩,乾脆多抽一點抽死還比較爽嘛。悲傷的是口罩也擋不住二手菸,就算説菸槍比較容易中武漢肺炎後死亡率,但這些人也不會戒菸的,還是覺得「我才不會這麼衰」,人類還是滅亡好了(喂)。
現在很紅的森友會,看到有人在抱怨翻譯的問題。之前看日版底特律在地化的相關訪談下了一些功夫,相較之下本島大概很習慣各種文化所以反而不喜歡在地化翻譯,一定要直譯才覺得「沒有翻錯」。有不少日翻中,看中文句子就能反推回日文是寫什麼,這根本就是中文不好的證明(不過聽説很多讀者喜歡這一味,所以編輯要求得這樣翻)。
我覺得現在更可怕的是對岸的字幕組,現在都會做繁中字幕來讓很多人用對岸用語愈來愈無感。日語我聽得懂所以不太看字幕,可是碰到不會的外語就只能完全依賴字幕,不能小看這種潛移默化的威力。
其實完全不會日文的人應該不會GGYY這種事,覺得自己懂的就很在乎。就像我覺得FF15的中文版也有種説不上的怪,玩日文版就覺得順暢多了。其實對翻譯真的有麼多不滿,就去把那個外語學好,相信自己就好啦!
娮説偶爾出現在河道上的森友會的噗,才知道原來かぶ被翻成大頭菜,不是蕪菁嗎?這有點像之前的メロンパン的翻譯一樣,以前都是波蘿麺包,最近開始出現蜜瓜麺包。 在移動城堡的年代,我看かぶ都翻成蕪菁。這次出現了「大頭菜」這個字眼我覺得很貼近在地化的翻譯,但是沒有連想到是指かぶ。大頭菜比較有台灣味(偏見),總覺得可以用台語講出來的比較有在地化感,講蕪菁有一種講國語的假掰感(這也是偏見)。小時候看童話書的「包心菜」、「甘藍菜」也覺得很有距離感,後來發現就是高麗菜對吧!
想到上次的好預兆觀賞會,我和英文漸行漸遠,對於英文的雙關用法是完全無感。所以要直譯是對的,要意譯也是對的,要兩者都兼顧就是看譯者或是編輯的中文程度了。